食品標識不合格通報持續偏高 企業出口食品應強化標簽管理
我國因食品標識不合格通報占國外通報的比例持續偏高,2014年為7.3%,2015年為4.7%,2016年上半年已達到8.5%。當前,各國對于食品標識關注面擴增,標注細節更嚴格,針對性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與提升法規更新速度的情況,應引起食品出口企業的重視。
今年10月19日,印度發布食品標準及食品添加劑法規草案,涉及修訂飲料中碳酸飲料的標簽要求;9月12日,洪都拉斯對“有機農產品”標簽的描述進行規定;9月3日,韓國對酒類銷售容器強制要求標示警示文字。
今年早些時候,還有多個歐美國家對此推出新規。
新規頻出現象將對企業帶來一系列影響,包括增加管理成本、人力資源成本、檢測費用等。當出口食品被通報,不僅會導致退運銷毀等損失,且進口國公布通報,將使產品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進銷渠道受潛在風險影響。
檢驗檢疫部門建議,企業增強主體責任意識。將內部管理產品標簽與質量安全置于同等高度對待,提高標簽風險防范意識,加強標簽審核;積極主動與進口商溝通。建立法規信息互通機制,多渠道搜集進口國食品標簽相關法規要求及變化,及時調整標簽內容。

[責任編輯:]
相關閱讀
- (2014-06-16)邊振甲:強化制度建設,完善食品行業的誠信體系
- (2014-06-16)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
- (2014-06-16)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
- (2014-06-16)張志剛:提高誠信自律,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
- (2014-06-16)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書記安惠民宣讀中國食品行業誠信倡議書
參與評論